本高级研修班以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评审委员会等单位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收藏品为依托,通过文物鉴定与考古学、文物史相结合,文物鉴赏鉴定与保护应用相结合,科技鉴定法与目测鉴定法相结合,文物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为路径,以课堂讲授研讨和实物鉴赏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文物鉴赏和鉴定的知识及技巧,大力提升文物保护从业人员和文物收藏与爱好者的鉴赏水平。
一、招生范围
(一)博物馆等文博行业从事研究、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人员;
(二)从事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美学等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
(三)从事收藏、拍卖和艺术品交流,得到行业认可,且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人士;
(四)从事文化创意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
(五)限额40人。
二、主办单位
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是集科研、教育、培训、咨询、孵化为一体的事业单位,以“科技、教育、人才”为纲领,以科研、科教、科普为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托中央各部委的教育资源,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开创并服务一批高质量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产教融合专业服务机构。中心以教育兴国为目标,百年树人为理念,见贤思齐为宗旨,长期专注于教育科技产品的研发,深耕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探索,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
三、课程计划
共42个课时,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开课。
四、学习地点
北京
五、课程内容
(一)文物保护利用相关政策解读
(二)中国文物保护法
1.中国文物发展史;
2.中国文物的世界文化影响力。
(三)中国文物研究
1.不可移动文物研究
(1)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及宗教艺术遗存,如长城、敦煌莫高窟等。
(2)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著名人物相关,或具有纪念、教育意义的近代现代遗存,如中共一大会址等。
2.可移动文物研究
(1)古陶瓷(如早期中国彩陶、西汉釉陶和东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隋唐五代时期瓷器、宋辽金西夏时期瓷器、元明清时期瓷器、民国时期瓷器。)
(2)古书画(如先秦青铜纹饰、战国帛画、秦汉墓室壁画、魏晋山水画、唐宋创作高峰,展子虔山水画科,北宋宫廷画院花鸟、南宋继承北派山水传统,元代文人画、明清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等古书画的起源、发展、收藏,和历代画种作伪及揭裱。青铜器及珍贵拓片文献资料。)
(3)古玉器(如古玉器型涵盖礼器、佩饰、仪仗器、陈设器、日用器及丧葬器各类,含璧、琮、圭、璋、琥、璜、珑、瑗、爵、斝等核心器型及中国玉器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琮,到商周牙璋、汉代玉衣,再到唐宋世俗化玉雕及明清装饰艺术的千年演变。)
(三)文物科技鉴定
1.文物科技鉴定的依据、原理和方法;
2.文物科学研究与鉴定实例;
3.科技鉴定专业院所及实验室现场教学。
(四)可移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1.文物的保护理念及方法;
2.文物的修复技术及应用。
(五)中国文物艺术研究与展示利用
1.文物鉴赏、保护与应用;
2.文物艺术特点与研究;
3.文物文化创意设计与应用;
4.数字化赋能文物艺术研究和保护、鉴赏、鉴定及应用。
注:
1.专家授课为主,课程期间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考察、实践和交流,详细课程计划以班级内部课表为准;
2.实物与实地教学场地包括博物馆、考古现场、文物科技检测与鉴定专业院所等相关机构,具体安排依课程计划确定;
3.实物教学和学友互鉴的标本,结合课程内容使用,进行课上鉴定;
4.如学友自带的标本,需自行保管,并由本人全程负责安全。
六、拟授课师资(以授课先后顺序排列)
(一)张柏:国家文物局原常务副局长、党委副书记。著名考古学家。
(二)王昌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国际知名科技考古学家,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外聘委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等,我国科技考古学科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主要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三)王光尧: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致力于陶瓷考古、青铜器、宫廷典章制度的研究,并注重陶瓷考古与古陶瓷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先后过手整理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8万多件瓷器。参加或主持了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景德镇丽阳乡元明瓷窑址、景德镇观音阁明代晚期瓷窑址、河南省新安北冶金元瓷窑址、浙江省德清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浙江省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青瓷窑址、湖北省丹江口市青塘村明代琉璃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四)朱伟: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执行主任。兼任美国东西方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当代艺术学会(香港)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家科学与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与艺术基金理事长。曾获美国温莎·牛顿大奖、美国国家艺术联盟奖、圣·马丁大学奖及国内外各种国家美展奖项。纽约中国广播网专门设有《朱教授谈艺术》专题节目。2006年任美国第76届国家艺术联盟会员展奖项唯一评审。2008年开始往返东西方,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2015年,中央电视台《艺术名家》栏目拍摄播出国际著名艺术家朱伟专题片:《穿越东西方的艺术探险者——朱伟》。
(五)徐铭: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书记、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科带头人。湖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著名收藏鉴定专家,获评“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人才。
(六)崔陟:我国著名书法家、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
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长期在文物出版社工作,任书法编辑、编辑部主任,参与编辑《中国法书全集》《中国书法真迹大观》等典籍。出版《归燕堂笔记》《汉字书法通解·篆》《书家语林》专著30余部。
(七)许青松: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青铜器鉴定专家。许青松毕业于北京大学古文字专业,长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陶瓷、铜器、玉器及书画鉴赏与保护。1992年,他作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参与筹备大陆文物首次赴台展览,选调秦始皇陵兵马俑陶俑、河北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等22箱国宝级文物赴台,促成两岸文物交流的里程碑事件。展览期间,他亲自参与文物运输、开箱验收及两岸文博专家交流活动,有效破除台媒对展品真伪的质疑。
(八)冯小琦: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古陶瓷研究。师从冯先铭先生,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保管部陶瓷组、研究室、古器物部从事古陶瓷的保管、研究、陈列、古陶瓷窑址的调查与标本的整理工作。
(九)吕成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器物部主任,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景德镇市东方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委。
(十)耿东升: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陶瓷研究所所长、首席鉴定师(陶瓷类)、研究馆员。北京大学考古系古陶瓷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研究与鉴定。编著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清)》《明清德化窑研究》《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等,并撰写有陶瓷研究文章多篇。
(十一)张广文: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工艺美术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先后任保管部工艺组组长、古器物部工艺组组长,《一槌定音》金牌鉴定专家。从事文物管理及古代工艺品研究工作,对玉器的鉴赏造诣尤为突出。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曾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以及多部专著。
(十二)朱万章: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外聘教师、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职。从事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书画鉴真与辨伪》《鉴画积微录》《明清书画谈丛》《过眼与印记:宋元以来书画鉴藏考》《画外乾坤: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琐记》《画里相逢:百年艺事新见录》《白描画征录》等。
(十三)李伟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及应用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专长学科为古陶瓷科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曾师从中国著名陶瓷科学家郭景坤院士,中国著名古陶瓷与特种玻璃科学家、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李家治先生。
(十四)鲁晓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古陶瓷课题组副组长,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科技部和上海市专家库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古陶瓷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大项目,作为骨干参加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课题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十五)林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理事,资深玉器研究和鉴定专家,《和田玉及和田玉器鉴定评估准则》《金丝玉及和金丝玉器鉴定评估准则》起草人。
注:如遇特殊情况课程不变,会有师资调整;其他师资开课前公布。
七、结业与证书
本研修班由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评审委员会主办,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发展工程非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标准化协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北京中科科服文化发展中心承办。按规定修完计划教学的全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者,由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世界非遗传承人大会评审委员会联合颁发“文物鉴赏、保护与文物鉴定应用师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出具相关培训证明。
八、报名流程
(一)报名人员需填写报名表,附身份证、学历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后提交扫描版至报名专用邮箱;
(二)报名资料经审核合格后通知缴费;
(三)本研修班自2025年7月15日起开始招生,经审核后确定招生名额,满员即停止招生。报名资料需于2025年9月28日前提交完毕并完成缴费。
(四)报名电话:
报名咨询:
王向宁 18901029100
报名联系人:
许文斌13691588632(微信同号)
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
2025年7月